首页 > 最新动态 > 校园动态
【外事“十个一”】书香外事:《呐喊》《彷徨》读后感
来源:青岛外事服务学校  时间:2022-08-19

阅读完鲁迅先生的《呐喊》与《彷徨》,以及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析,为感到更多人了解鲁迅、读懂鲁迅而喜悦,但随之而来的还有人们只理解却未将其延展的落寞与悲哀。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鲁迅,读懂鲁迅。隔着百年的时间长河,再次读鲁迅文章也能深切的感受到,鲁迅在探索救国救民的热枕和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落寞与彷徨。读过鲁迅的人应该知道,鲁迅的小说包括了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对幸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和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

鲁迅写小说是怀抱着“启蒙主义”的心态,目的是为了改良人生。所以他的取材大多来自于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先生以独特的眼光关注整个社会的精神病苦,向内探索人性最深处的灵魂,最终指向绝望的反抗——对人自身、对社会的反抗。阅读鲁迅的人知道,鲁迅先生将整个封建社会和人性的剖析开来,将里面的麻木的人们、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毒害以及当时知识分子对前途命运的迷茫赤裸裸的呈现在人们面前,逼着人们不得不去正视和直面认清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状况,以及梦醒之后无路可走的悲哀。

在文章我们不难看到鲁迅对人性的失望,可鲁迅并未就此消沉,如若仔细阅读,不难发现,其中不乏隐透着鲁迅先生对未来的希翼,也可说是对未来的期盼。我们读到了鲁迅先生在探索救国道路中面对国民的麻木的失意与悲哀。作为知识分子在封建制度和礼教下怀着拯救国民的热忱在现实社会的打压下对自己前途和命运的无奈与彷徨。以及在吃人的封建制度礼教中和失望至极的人心中从未放弃拯救国民的意愿,并为此,做了一生的战士。

从古至今,人性如此,经不起挑战。鲁迅说过,革命的长鞭不打到自己身上,中国是自己不会动弹的。只能期望于日后精神文明更加发达,这样的人也能越来越少。但至今日,蒙昧的人却也还站大部分,思想启蒙虽很早便开始了,但启蒙思想的光辉还未成功的走进每个人的心底,还未有强大的力量足以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我认为仅以文章来达到就国救民的目的确实是达不到的,这边是另一种悲哀。鲁迅自己也深知仅以文章是做不到救国救民,可他仍然一直坚持着,想他对年轻人所期望那样有一分热便发一分光,这也是着实让人感动且值得敬佩的。


供稿:2021级国际商务普职融通班 董可盈

指导教师:毕建英

审阅:栾信诚

 

学校地址:青岛市市北区延安路90号
电话:82668422、66688000
技术支持:青岛教育培训网

官方微信二维码

鲁公网安备 37020202000123号